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
[bí]

[bí]

部首:部首笔画: 14画总笔画: 14画

康熙字典笔画: ( 鼻:14; )

  • 五笔编码:THLJ
  • 仓颉编码:HUWML
  • 四角号码:26221
  • UniCode:U+9F3B
  • 规范汉字编码:3128
  • 基本解释



    嗅觉器官,亦是呼吸的孔道:鼻子。鼻窦。鼻孔。鼻腔。鼻涕。鼻音。鼻烟(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)。仰人鼻息。嗤之以鼻。

    笔画数:14;
    部首:鼻;
    笔顺编号:32511125121132


  • 民俗参考

    汉字五行:水 是否为常用字:否
    姓名学:姓

  • 索引参考

    [ 古文字诂林 ]:04册,第6部,鼻部,1
    [ 故训彙纂 ]:2641|2719.2
    [ 说文解字 ]:编号2222,第04卷上,鼻部第1字
    [ 康熙字典 ]:页1530第01

  • 详细解释



    【名】
    (会意。从自,从畀(bì),“畀”又兼作声符。“自”是“鼻”的本字,作“自己”用后,另造了“鼻”字。“畀”是给予、付与的意思。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,自相给予。本义:鼻子)
    同本义。呼吸兼嗅觉的器官〖nose〗
    鼻,主臭者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   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,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。——《老子》
    鼻出入气高而有窍,又,鼻者,肺之使。——《白虎通》
    肤灭鼻。——《易·噬》。虞注:“艮为鼻。”
    鼻辨芬芳腥臊。——《荀子·荣辱》
    又如:鼻哂(即嗤之以鼻。轻视、嘲笑的表情);鼻饮(用鼻饮水);鼻准(鼻子的尖端)。又指某些器物上的隆起或孔状部分。如:印鼻;针鼻儿;门鼻儿;鞍鼻
    初始,发端〖originate;earliest〗
    鼻,始也。兽之初生谓之鼻,梁益之间谓鼻为初,或谓之祖。——《方言十三》
    有周氏之婵嫣兮,或鼻祖于汾隅。——《汉书·扬雄传》

    鼻翅儿
    bíchìr
    〖wingofanose〗鼻翼
    鼻疮
    bíchuāng
    〖pyogenicinfectionofnose〗鼻部的一种病。发病时鼻翼红肿,鼻孔内疼痛
    鼻笛
    bídí
    〖noseflute〗高山族的一种乐器。用竹管制成,由鼻子吹奏
    鼻窦
    bídòu
    〖paranasalsinus〗鼻腔周围的含气空腔
    鼻窦炎
    bídòuyán
    〖nasosinusitis,nasosinuitis〗上颌窦、筛窦、额窦和蝶窦的粘膜发炎统称为鼻窦炎
    鼻儿
    bír
    〖hole〗∶器物上面能够穿上其他东西的小孔
    门鼻儿
    针鼻儿
    〖whistle〗[方言]∶像哨子的东西
    用苇子做了一个鼻儿
    鼻高
    bígāo
    〖nasalheight;noseheight〗自鼻根到前鼻孔下缘中点的高度
    鼻观
    bíguān
    〖naris;nostril〗鼻孔,也指嗅觉
    鼻环
    bíhuán
    〖nosering〗戴在鼻部的圆环状装饰物
    鼻尖
    bíjiān
    〖nosetip〗鼻子末端最突出的部分,也叫鼻子尖儿
    鼻镜
    bíjìng
    〖nasoscope;rhinoscope〗用于检查鼻腔的器械
    鼻疽
    bíjū
    〖glanders〗马、驴、骡等牲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,由鼻疽杆菌引起,在内脏、鼻腔黏膜和皮下形成小结节,坏死后,变成溃疡,症状是流带脓的鼻涕
    鼻孔
    bíkǒng
    〖naris;nostril〗鼻子的外开口;泛指带有鼻子外开口的鼻窝的前部
    鼻梁
    bíliáng
    〖bridgeofthenose〗鼻子的嵴
    鼻腔
    bíqiāng
    〖nasalcavity〗在高等脊椎动物为拱状的腔,位于颅底与口腔顶之间
    鼻青脸肿
    bíqīng-liǎnzhǒng
    〖bebeatenblackandblue;getabloodynoseandaswollenface〗形容脸部受重伤的样子,比喻受到重大挫折
    鼻塞
    bísāi
    〖haveone'snosestoppedup〗鼻子不通气
    鼻饲
    bísì
    〖nasalfeed〗用特制的胃管经鼻腔插至胃并灌入流食,用于不能进食的危重病人
    鼻蹋嘴歪
    bítā-zuǐwāi
    〖withasnubnoseandawrymouth—averyuglyface〗形容疲累不堪或十分狼狈的样子
    这几天我忙得鼻蹋嘴歪!
    鼻涕
    bítì
    〖nasalmucus;snivel〗鼻腔粘膜所分泌的液体
    鼻息
    bíxī
    〖breath〗鼻腔呼吸时的气息
    袁绍孤客穷军,仰我鼻息。—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
    仰人鼻息
    鼻息肉
    bíxīròu
    〖nasalpolyp〗鼻腔内的赘生的良性组织,严重时可堵塞鼻腔。又称鼻痔
    鼻烟
    bíyān
    〖snuff〗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草制品
    鼻咽癌
    bíyān'ái
    〖nasopharyngealcancer(carcinoma)〗一种长于鼻咽部粘膜的恶性肿瘤
    鼻烟壶
    bíyānhú
    〖snuffbottle〗一种盛鼻烟的小壶或小瓶
    鼻炎
    bíyán
    〖rhinitis〗由于感染、过敏或其它原因引起的鼻粘膜炎症
    鼻翼
    bíyì
    〖wingofanose〗鼻尖两侧的部分
    鼻音
    bíyīn
    〖nasalsound〗∶发音时软腭下垂,使气流从鼻腔逸出而产生的一种语音
    〖rhinolalia〗∶说话时后鼻孔过分地闭合或张开时所产生的音
    闭合性鼻音
    开放性鼻音
    鼻元音
    bíyuányīn
    〖nasalvowel〗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和口腔通过的元音(如法语中的o)
    鼻韵母
    bíyùnmǔ
    〖(ofChinesepronunciation)avowelfollowedbyanasalconsonant〗音尾是鼻音的韵母,如《汉语拼音方案》中的an、en、ang、eng、ong、ian、in、iang、ing、iong、uan、uen、uang、ueng、üan、ün
    鼻中隔
    bízhōnggé
    〖nasalseptum〗鼻道之间的骨性和软骨性间隔
    鼻子
    bízi
    〖nose〗人或其它哺乳动物脸上覆盖着鼻腔前部的突出部分;泛指包括鼻腔在内的鼻子
    鼻子眼儿
    bíziyǎnr
    〖nostril〗〖口〗∶鼻孔
    鼻祖
    bízǔ
    〖father;founder;theearliestancestor;originator〗始祖,比喻创始人
    有周氏之蝉嫣兮,或鼻祖于汾隅。——《汉书·扬雄传》
  • 字形结构

    [ 首尾分解查字 ]:自畀(zibi)  [ 汉字部件构造 ]:鼻
    [ 笔顺编号 ]:32511125121132
    [ 笔顺读写 ]:撇竖折横横横竖折横竖横横撇竖

  • 汉语字典解释

    [①][bí]

    [《廣韻》毗至切,去寘,並。]

    (1)呼吸兼嗅觉的器官。

    (2)用鼻子闻。

    (3)器物的隆起或突出部分。(1)印纽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玉人》:“駔琮七寸,鼻寸有半寸,天子以爲權。”孙诒让正义:“鼻謂紐也,所以穿組而縣之。”《隋书·礼仪志六》:“三命以上,銅印銅鼻。”(2)鞋面前端向上弓起处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博喻》:“壺耳不能理音,屩鼻不能識氣。”清俞正燮《癸巳类稿·书〈旧唐书·舆服志〉後》:“《北夢瑣言》云:'王迪車轍輾靴鼻逾寸而不傷腳指。'……是男武靴亦弓而鋭也。其弓向上者謂之鼻,漢《釋名》謂之卬角。”(3)古铜镜背面的把手。唐王度《古镜记》:“鏡横徑八寸,鼻作麒麟蹲伏之象。”宋姚宽《西溪丛语》卷上:“近見一鏡如鍾樣,鼻有大環。”(4)花或瓜果的柄或蒂。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瓜》:“《龍魚河圖》曰:瓜有兩鼻者殺人。”缪启愉校释:“鼻,指瓜蒂。李善注《文選·张衡〈西京賦〉》:'《聲類》曰:蔕,果鼻也。'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广知》:“瓜兩鼻兩蒂,食之殺人。”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果五·莲藕》:“貼水者藕荷,出水者芰荷,蒂名荷鼻。”

    (4)壶嘴;勺的口部。

    (5)器物上带孔的部分。

    (6)穿兽鼻。

    (7)创始;开端。

    (8)方言。称奴隶。

    (9)古邑名。即有庳。

  • 康熙字典解释

    【亥集下】【鼻字部】 鼻; 康熙笔画:14; 页码:页1530第01(点击查看原图)
    〔古文〕自【唐韻】父二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毗至切【正韻】毗意切,
  • 音韵参考

    [ 广 韵 ]:毗至切,去6至,bì,止開三去脂A並
    [ 平水韵 ]:去声四寘
    [ 粤 语 ]:bei6
    [ 闽南语 ]:phiN7,pit8

  • 说文解字详解
    【卷四】【鼻部】 编号:2222
      鼻,[父二切 ],引气自
  • 字源演变
    甲骨文小篆楷体
版权所有©考究网   网站地图 888888